高校肩负着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的重任。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姚卓匀指出,从现状来看,目前上海高校在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有效链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以及打造引领赛道风口的科创“核爆点”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高校“从0到1”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足。姚卓匀说,高校内部学科界限明显、组织化程度低、协同攻关能力弱,跨校合作受限于成果评价与转化的实际利益分割,难以形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杀手锏”。
同时她指出,高校与企业、政府形成“从1到10”的科创机制系统性不足。“顶层设计和协调推进不够有力,相关部门出台的高校科技创新政策‘各自为政’,尚未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要求,对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等四类高校的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进行整体优化。”
“高校科创人才引育和评价体系也存在短板。”姚卓匀表示,上海的落户、安居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关键领域科创人才向其他城市转移,“轻基础”“重应用”的倾向仍然存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上仍需“破五唯”,众多基于量化指标的评价体系,对高校科技创新形成无形压力。
为此她建议,要设立基础研究的“特区高地”,强化“从0到1”的创新策源能力。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抓手,在相关高校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科研基地,落实以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出发点的科研评价改革,敢于投入看准了方向的高风险科学研究。高校要以前沿问题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牵引,打造与科创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和优势学科群,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学科专业集群。
姚卓匀表示,要依托高校特色优势,构建有组织的科创链条转化体系,助推打造科创“核爆点”。推动教委、科委、科创办、财政局等联合制定政策,尤其要结合科创中心建设规划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各类型高校分类特色发展,鼓励在沪科技企业与高校结对,以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研发和教学机构为载体,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创新机制。
“还要激发高校科研活力,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和评价多元化激励机制。”姚卓匀建议,高校要积极打造高效务实的科创保障体系,构建“人才、学科、科研、服务”一体化的科创协同发展体系,推动实施开放、灵活、个性化的人才人事管理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校与企业间交流互动,支持兼职兼薪,推进科技人才跨境、跨单位、跨体制流动。